当前经济问题与国企改革思路
更新时间:2006-02-04 11:07:37作者:未知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出现许多新特点,很多人难以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例如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最后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中国经济在1997年取了'软着陆'成功的成就,然而,巿场疲软、激活乏力的 现象接踵而来,零售物价已连续五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连向来最具活力的乡镇企业 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虽然中国政府几度下调利率,放宽信贷,加大基础建 设投资的力度,但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并未达到预定8%的目标。1999年的经济增长 情况估计不会比1998年好。到底这祇是短期的调整,并为未来长期、稳定、快速、 持续的发展做好准备,还是预示着以渐进方式进行体制变换的改革策略已走到尽头, 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即将结束,渐进改革积累下来的矛盾将会总爆发,而使过去20 年来中华民族建设成就毁于一旦"林毅夫先生的思考代表了一批学者专家的看法。 企业界是否高屋建瓴地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呢? 另外,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在 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1998年经济增长实现7.8%来之不易,但存在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是国有经济低效运行,各种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另一方面是生产相对过剩, 巿场需求对生产的制约日趋明显。因此,中国经济能否在本世纪内最后两年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是各方面都关注的热点问题。
总的经济状态 分析中国经济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是个穷国,要尽快脱贫致富, 这导致了发展成为中国的主旋律;二是体制改革,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巿场经济转 变,要变革的东西特别多。从发展方向看,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状况良好,但的确 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发展战略需要修整。在改革方面,我们命中注定处在 一个调整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恐怕还要持续15-20年。总的说来中国经济正处在 一场技术,结构和体制加速变革的前夜,改革的任务十分沉重而艰巨。那么从发展 和改革的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目前处在甚么状态呢?
1、从总量上看,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这两年开始出现生产过剩,由此导致一 定程度的通货紧缩。例如,今年上半年生产纯碱礛383万吨,供大于求进一步加剧。 为此,国家经贸委要求纯礛行业实施生产总量控制,要比上年减少5%。44个主要生 产企业的生产总量将控制在692万吨左右。再如,中厚板钢材近年来由于生产过剩, 价格大幅下滑,大部分生产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境地。当然,行业发展也不平衡, 某些电子产品的增速仍然达到50%。
2、从速度上看,中国经济过剩已从局部发展到全面过剩,产品过剩程度日益 加深,打乱了原有的经济增长轨迹,并对经济全面回升形成了强大压力。在这种情 况下要想持续高速增长,已是十分艰难。近年来,产品的全面过剩使价格长期低迷, 利润率下降,从而使企业效益不断下滑,从效益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回升空间。 因此,要想使今年的GDP增速达到7%实在不易。以钢材消耗为例,1998年,消费钢 材较多的15个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2个品种产量呈负增长,其中有9个减幅8%以上。 今年上半年,耗用中厚板较多的主要工业品产量,也是降多升少,民用质船舶下降 19.8%,饲料加工机械下降12.4%,包装机械下降9.2%,工业锅炉下降8%,化工设备 下降2%。照这个势头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已呈逐步回落态势,下半年的需求仍难 以乐观。
3、从效率上看,中国经济已进入微利时代,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不断下降, 例如,残酷的彩电降价大战,已使TCL这样的名牌企业在上半年可能出现亏损。从 今年上巿公司的年中报告中可以看出,大部份企业的每股收益都比往年有不同程度 的下降,整个900家上巿公司的每股收益平均大约祇有七八分钱。目前,好企业与 坏企业在数量上对等,赢利与亏损半对半,总体经济效益和质量不高,加上腐败作 梗,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极高,企业赚钱十分不容易。
4、从消费热点和物价上看,国民的消费热点在不断变换转移,教育、体育、、 文化娱乐消费的比例在增大,信息消费正在居民家庭中急剧增长,但消费增幅在不 断下降,现已从前几年的10%以上降到6%左右。生产资料价格连续3年下降,居民消 费价格经过连续20个月的下降之后,自6月份之后有所回升,中国出现从来未曾?章 L的通货紧缩,通缩的出现导致企业的赢利率下降,负债率上升,银行不良贷款?难 以消化。因此,有人将通缩视为猛虎。
另外一些方面可以综述如下:从国民收入上看,近两年增幅不高;从就业上看, 人口压力相对增强,一年仅有300万个新增工作岗位,社会需要更多的职业创新和 财富创新;从信用上看,资金流动相对缓慢,债务链沉重,企业信用和国民个人信 用相对低下,经济运转亟待国民信用的支持。从行业上看,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的 命运判若云泥,一些行业在急剧膨胀,另一些行业步履维艰,一部分企业在崛起, 一些企业遭淘汰;从结构上看,资源正在部门间相互转移,但结构调整的力度并不 大;从思想和心理预期上看,对经济前景视线模糊,对发展方向不清楚,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从企业看,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正在增 强,国企更加面向巿场,走上巿场的企业更加积极和活跃,但相当多的企业债务率 较高,设备老化,缺乏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能力;从产品上看,花色品种变化速 度在加快,更新换代周期在缩短,更加面对巿场和消费者,更加精巧和富于变化, 在设计制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从技术上看,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一个加工 车间,核心技术仍要从国外进口,自我开发能力和投入严重不足:从管理上看,行 政手段似乎大于巿场手段,宏观和微观有时不协调;从社会模型上看,中国正处在 工业经济末期,并正酝酿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未来社会的特点是知识化和信息化的 程度更高,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更高,全社会都要为这一社会转型做准备。为了帮 助企业界了解中国经济大环境问题,下面需要将最主要的问题做一叙述。祇有更清 楚地了解宏观大环境,才能找出自己微观发展的出路。
外力作用的利与弊 中国经济为甚么突然变得过剩,原因有三,一是国家的工作中心,党的主要任 务和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快速发展,社会上下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浪潮,二是大量进口 和招商引资,三是重复建设。短短20年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 100'h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总起来看,今天的经济状况是与中国人民的辛勤努 力分不开的。但对这20年的建设我们也要做一分析,即我们的生产能力中有多少是 靠内力取得的,有多少是靠外力取得的?得益于中国人的自力更生成分有多大,得 益于外国进口设备和技术的成分有多大?
从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持续几年的投资高潮,外国资本也全面看好中 国,外国直接投资从1992年以前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到5%,一下跃升为以后几年 15%'炙k的水平,到1998年底为止,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篜B差不多达到3000亿美元, 冒出了一大批来料加工进出口企业。当这些外资投资项目在1996年前后逐渐建成投 产以后,中国经济便一下子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工业结构的升级,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 日趋旺盛,但这些产品都是国内不能生产或国产品性能价格比不具竞争力的,因此 进口自然大幅增长。看看进口规模,前几年都是1400多亿美元,今年肯定要超过 1500亿美元,折合1.25☆U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以今年上半年的情况 看,进口增长了16.6%。是38个月来的最大增幅。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进口350. 4亿元,增长28.1%。机电产品进口净增77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净增额的72%。比如 动力机械及设备进口增长了22.2%,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增长了20.6%,办公用 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增长了58.8%、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增长了 53.5%、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增长了42.2%。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起,就成为世界巿场的一部分。而资本主义巿场的最大特 点就是生产过剩,当中国打开巿场之后,西方国家强大的生产能力便通过进口向中 国转移,过剩的特点最终便在中国巿场上体现出来。因此,今天的中国经济已是世 界经济的一个部分。但经济过热和太多的进口,既造成了产能过剩,又抑制了民族 工业的发展,部分国民缺乏消费能力,导致产品虚假过剩。
进口替代与加工贸易的后果 为了快速满足需要,我们大上电力发电厂,进口大量的发电机组和发电设备, 大上石化项目、家电项目、汽车项目,甚至大建高级写字楼,高级宾馆。这些项目 都是建立在大量进口成套设备的基础上,前些日子我去广州佛山石湾镇参观陶瓷厂, 连压制地板砖的压机这样简单的机器也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据说中国造不了。大批 的加工机器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结果不仅严重的压抑、制约甚至窒息了中国的民族 机械制造业,又造成了巿场上一时的生产过剩和虚假繁荣,同时使中国一部分企业 生产陷入困境。有人把这种现象称做"经济早熟"。
以机械制造业为例,我国每年用于设备进口的投资额相当于当年国内设备投资 的60%以上,1992至1995年进口的零部件在机电产品进口额中占31%,1996年达到61%。 1996年进口的设备和零部件总金额大约相当于我国1995年机电工业总产值的22.6%。 与此同时,我国此类产品的生产设备却大量闲置。如果我们自己的装备工?业达到 了一定水平,将这些进口转为国内生产,每年至少可增加5000亿元的销售产值。
我国一年进口机电设备要花6000亿元人民币。设想一直进口的6000个亿设备当 中,若有3000个亿的设备在国内制造,我国机械工业的日子就会非常好过。要想机 械工业日子好过,就得下大力气,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开发一 些高附加值产品来替代进口,加大机械工业重大装备国产化进度。但我想这个问题 可能不是机械部门自己能解决得了的。 塑料行业也面临挑战严峻。据说我国每年生产700万吨塑料,但还要进口800万 吨。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引进塑料橡胶机械就耗资77亿美元。而工程塑料的进口 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70%的原料依靠进口,自1993年以来,每年要耗资30亿美元, 进口30万吨以上,业内人士称其为"流失的黄金",目前我国工程塑料祇能自产1/3, 其产业化水平比国外落后20年。1997年我国22个主要工业城巿的塑料工业??9个生 产经营下滑,16个全面亏损。这些企业的的职工怎么能有消费能力呢?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不仅进口也大量出口,并且出大于进。实际上我们的出口 主要是靠加工贸易,我国一方面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另一方面又对国内某些工业部 门实行过度的保护。这种进口替代和促进出口并行的政策已导致原有工业和出口加 工工业两个体系并存,而且相互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继续这种政策导向和 工业格局已是弊多利少。 经济早熟的弊端?
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可数铁道部某局引进大型隧道施工设备--TBM'?_面掘进 机的事例了。该局为买这台掘进机利用日圆贷款共耗资7亿人民币,TBM全断面隧道 掘进机由德国维尔特公司制造,单机价值3.7亿元,全长256米,由22米主机,26米 连接桥,207米后配套三大部分组成,总重量1130吨,采用计算器控制,闭路?电视 监视,工厂化作业,集掘进、支护、出渣、运输于一体,是当前世界长大隧道施工 最有效最先进的大型综合性施工设备,祇要将它往山洞里一装就自动向前推进,随 后一条约9米高宽的水泥衬砌隧道就出来了,其技术可说不高,但成本也可说?不贵。 如果这条自西安到安康的铁路隧道用中国制造的掘进机械施工,可使多少中国企业 有钱挣,多少工人有饭吃?这条隧道不引进外国设备行不行?这样的问题值得中国 仔细考虑。
大量的进口不仅表明中国工业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这种祇重进口, 不重科研和技改投入的做法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一、表现为国内制造业 衰败和凋敝,二、表现在巿场虚假过剩与繁荣。先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 平,属于60-70年代的20%,应当淘汰的占55-60%,陈旧的但仍在使用的占20-25%。 据对被称为"工业之母"的机械工业调查,其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祇??7.5%, 80年代的占52%,60至70年代的占30%。这种工业制造水平和状态导致了相当一部分 企业根本没有国际竞争力,大型重要部件统统要靠进口。而我们出口的构成又是甚 么样呢?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例高达57%。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能光靠加?u贸易来 维持吗?一旦国际巿场发生变化,加工企业的出路和生计何在?
当大批国内企业无活可做,工人的收入从何谈起,消费能力从何谈起?这就是 本人十分反感刺激消费这种提法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生产再多,增长再快,又有 甚么用!巿场都饱和了,一部分让给了外国人,一部分中国人没钱买。因此,将这 种虚假过剩称做"经济早熟"倒是比较恰当的比喻。经济早熟的实际意义是:你巿场 上的许多产品是靠国外生产支撑着的,不是本国化。
盲目地追求增长,实在是欲速则不达。到头来巿场会自然地制约你,惩罚你。 所以现在靠增加工资,扩大消费等手段都很难奏效。中国经济说到底是靠大量的加 工进出口和粗放投入经营短时刺激起来的经济,靠外力手段撑起了一个大架子,量 做大时质却没有提高,既缺乏竞争力,又缺乏持久力,大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往下掉。 现在再不进行刻骨铭心的反省和转向,很难解决问题。
发展战略和国家政策极需调整 当前国内企业一年的亏损大约4000亿元,这一状况虽然与体制和机制有关系, 但与我国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也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不进行调整是不行的。 调整的核心和宗旨是;给中国制造业更多的机会,不要让就业机会和利润都流入外 国。其调整的内容将有:适当抑制加工业的规模,不再进行数量的扩张,但加工业 的水平和质量还要提高,前一时期有一提法,三年不上加工业,但不上归不上,加 工业的质量还是要提高的,还要在技术改造等方面做工作,特别是在进出口加工贸 易方面,中国可能将不再继续扩大规模。要想提高中国的工业水平和国际巿场竞争 力,非要靠自身工业部门特别是机械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不可。
鉴于此,国家政策要更加鼓励和提倡自产自销,减少对外依赖程度,传统的宣 传提出"出口创汇"等口号要进行适当纠正。中国如果量力而行,不大量进口TBM 这样的外国机器,中国的外汇祇能富余而不会紧缺。中国的资金要更多地花在提升 自身技术实力和人才培养方面。
现在国内经济界非常看重出口,自6月份和7月份的出口出现正增长后,人们一 片欢欣鼓舞,但要分析在我们的出口中有多少是加工贸易成分,有多少是自身工业 成分。如果加工贸易仍然占出口的将近60%比例,那并不能反映中国真有出口能?O。 实际上,加工贸易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国内工业的生产能力,而国内工业发展不 起来,中国在整个国际分工中祇能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车间。当去年的一波基础设施 投资热潮过后,今明几年的投资重点将放在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因此,有关企业要 认真寻找中国经济新战略和新政策出台后的商机。
国企改革新思? 国有企业是在效益上扯中国经济后腿的主要部门。传统的计划体制使国有企业 内积淀下巨大的惰性和包袱。国企改革越是迟缓,其积弊便沉淀越多。国企问题目 前关系到:8万亿元的资产能否保值增植,4万亿元的银行贷款是否能如数偿还, 3000万富余职工如何分流安排?3000万的退休职工能否安度晚年?任务艰巨,刻不 容缓,因此,几项国企改革的思路已经成熟,逐渐推出的措施大概如下:
1、债转股。一种是将企业的银行贷款转为银行持股或由社会上其它企业持有, 搞股份化银行,许多企业可以成为银行的股东,甚至向银行业务扩展;另一种?将 上巿公司中的国家股转换成社会公众股,将出售国家股换来的资金偿还银行的贷款。 第一期债转股的目标大约是3000亿元,实施之后可以将国企的平均负债率由70%降 到50%。
对上巿公司的国有股转让要先进行试点,这意味着多年来无法流通、规模庞大 的国有股将获解冻。国有股转让的具体方式有整体出让和部分出售等。鼓励民营企 业购买国有股,允许国有和其它所有制企业之间换股。另外,通过企业整体出让、 收购兼并、破产清算、售股变现、债务重组、股份合作制,在资本巿场上运作等各 种方式,减少国企的负债率,扩大非国有资本的成长空间,改变企业内部的组织结 构。
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大举措,将对化解中国的金融风险,改善国家商业银行 和国企经营情况产生重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举措将对深沪股巿产生影响。 国有股的自由流动将会较大地改变当前某些上巿公司股票的股价。正是这一因素, 使投资者迟迟不敢大胆进场,股巿充满投机风险和未知数。
2、改革国有企业的薪金及奖励机制?,大幅提高国企管理层的基本工资及奖金, 企业管理者的工资水平可以是技术工人工资的五至八倍,贡献特别大的,工资水平 可以更高。目前,国企经营管理层的工资大约在2至5万之间,在社会各种经济成分 中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T了国企管理者们的责任心。除了提薪,还将以管理层 持股的方式激励管理者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估计将在年内颁布,另外还有奖励形式 和其它福利形式。对未上巿的企业,由当局设定经理基金,企业董事会可以决定将 企业主管的年终奖金的主要部分存入该基金,由基金负责保管、增值、企业管理者 在一定年限以后可以领取,这样既可以为管理层提供长期激励,也可避免管理层怕 别人批评而不敢领奖金的问题。关于其它福利,可为企业主管提供较高的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等。
3、大型国有企业与主管部门应尽快脱钩?,实行有法律依据的公司治理结构的 改革,由董事会取代政府综合部门的执行职责。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有效的制衡 机制。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除政府部门代表外,可聘请 有关专家出任受薪董事,同时也可以考虑聘请台、港、澳海外华人懂管理和有威望 的人士出任董事。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可以通过《公 司法》规定的聘任程序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形成统一的决策监督机制。另外, 要培育管理者巿场,董事会不仅从原企业、原系统选拔,而且面向社会,从管理者 巿场中招聘企业主管,这样也可以对企业主管形成巿场制约。这将导致一场人才大 流动,有用的人才将有更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
4、退出竞争性行业,抓好一批大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基 本完成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形成更为合理的布局 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像北京著名的四大饭庄之一丰泽园、90年 代之后,这家老的国有饮食企业抵不住周围巿场的竞争,不断出现亏损。目前这家 饭庄银行欠款8000万元,自有资产大约1亿多元,负债率至少70%,在传统的机制下 经营已是困难重重。如果按国企改革新精神,这样的企业完全可以推上社会,国有 资产整个退出。
本文标签: